眼下,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十分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,教学之余读书万卷,自身的学问、才情、素养得到了大幅度提高,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和能力上形成了巨大的落差,这种巨大的落差是教育的幸事。但是与此同时,另一种危险的落差也悄然形成,那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同样巨大的心灵落差。有一句流行语说得好,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,这种巨大的心理距离已经使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新的误区,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误区一:阅读教学热衷于深度解读,不自觉地使课堂演变成教师的自我言说;
误区二:课外阅读眼高手低,不能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,也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;
误区三:写作实践远离儿童实际,为儿童而作的文章成为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;
……
如何解决师生间落差问题?如果我们对照一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,就会发现这其实算不得一个问题。若论自身的学问、才情、素养,陶行知先生与儿童的落差可谓大矣,可他却“混”在儿童堆里如鱼得水,原因就是他把千千万万的儿童装在心里。不妨重温一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,许多的问题就不言自明了。陶行知先生指出:小学老师“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,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。……不是敷衍的,不是假冒的,而是要真诚的,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”。他还说,每个教师都要变成小孩子,加入小孩子队里玩把戏,要学习用儿童的眼光思考问题……
由此可见,教师的个人素质不管多高,才情不管多么卓越,但他的姿态必须向下,俯拜儿童。教师的的职业使命决定了他所有的一切素质都是为儿童成长服务的,尤其小学语文老师应当近童心、读童书、结童友、写童文。
一、近童心
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思考问题,而不是一味以成人思维覆盖儿童眼光。审视当今的语文课堂,我们发现许多教师追求解读文本的深度,拓展资料的大信息量,使课堂演变成成人化的自我言说,离儿童越走越远。
先看一则案例。(《山谷中的谜底》第三课时)
师:《山谷中的谜底》一课学完,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吗?咱们先用课本上的语句来回答。
生:对于外界的压力,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,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,作适当的让步,以求反弹的机会。
生: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,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。
师:上节课我们还以越王勾践的故事对这句话进行了理解。谁来说说?
生:越王勾践向吴王称臣,去伺候吴王,并不是真心屈服,这是一种策略,一种缓兵之计。假如不这样的话,越国可能真的就灭亡了。越王这样甘受屈辱是为了最后的胜利。
师:是的,越王勾践忍辱负重、卧薪尝胆、励精图治,二十二年一轮回,吴王夫差反成勾践阶下囚。让我们在心里再来默念: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,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。
到这里,应该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了,但是教者仍然不放心,担心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“人生选择的艰难”,于是进行了更有深度的拓展——
师:这句话真是意味深长,“弯曲”不是人格的屈服,这是斗争的策略,是为了缓解眼前的压力,是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,积蓄力量,寻找机会,谋取最后的胜利。同学们,现在我考考大家,假如有一天你面对无比强大的挑战,你会怎么做呢?
生:先弯曲,不做正面抗争,因为这样是没用的,但我心里还想着最后要胜利。
师:你还没抗争怎么就知道没用了呢?对他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吗?
生:(摇头)
师:我们来看看苏武面对强大的压力是做何选择的。……(讲苏武牧羊的故事)苏武、文天祥他们傻吗?为什么不先弯曲一下呢?生命不重要吗?还有,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,知道吗,面对猛如虎的日本军队,当时有多少人有喊,中国要亡,抵抗无用,但事实呢?
师:假如有一天你面对无比强大的挑战,你怎么做呢?(生迟疑)我说,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;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。但有一点非常重要: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、放弃抗争的借口。同样,逞匹夫之勇不讲策略的蛮干也只能是自取灭亡。
这则教学案例对文本的解读是否适当?这在凤凰语文网上曾引起了激烈的争论。对此,笔者的看法是:作为语文教师,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篇课文的教学解决所有的问题,重要的是把一些最基本的智慧火种、思维方法植入孩子的心灵,引导他们用“童眼” 认识世界。儿童就是儿童,他们还不能也不应当苛求他们领会过于高深的哲理。就本文而言,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贴切儿童,定位在让学生“读懂课文,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,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,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”。
课堂是儿童的,教师不应滥用话语霸权,不应当用成人化的东西塞满儿童的课堂,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读课文,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来理解课文,让课堂多一些童言、童味、童趣,使课堂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课堂,这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二、读童文
不少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。他们自身的阅读可以说既广且深,却不能给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文本;有了合适的文本,却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该怎样读;他们甚至不知道孩子们喜欢读什么,为什么喜欢……种种迹象表明,教师对儿童的阅读需求、阅读心理、阅读方法等缺乏研究,因而无法充当儿童的阅读 “同路人”的角色。
其实,当今不少期刊上短小精悍、含蓄镌永的文章完全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,可惜我们语文教师留意甚少。例如《读者》、《青年博览》、《青年文摘》等比较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期刊大部分语文教师是熟悉的,但选择其中优秀的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的,却少有人做。近年来,已经有很多教师有意识地将《读者》、《青年博览》、《青年文摘》上的精短文章推荐给孩子们阅读,有的编成课外阅读教材,有的推荐给儿童读物发表,有的设计习题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,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。但也暴露了一个新的问题,就是大量选文偏重于成人眼光,老师所给的,并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,因而也就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指导。
我们呼吁小学语文老师读童书。教师应投入足够的时间、精力去读适合儿童看的、儿童喜欢看的书,透过童书去触摸儿童的心灵,了解他们需要什么、喜欢什么,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。为此,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列出一个“孩子最爱读的书”目录,给自己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,然后按计划执行。当你以学生的阅读同路人的身份和学生同读一本书,学生会很乐意与你交流阅读的体会,分享阅读的快乐,你的不失时机的指导会很容易地被孩子们所接受。你还可以做更细致的工作,为了引导学生读一本好书,你先从中节选精美的片段,编成绘本,让孩子们赏读一番,让他们受到吸引从而进入整本书的阅读。
三、结童友
小学语文老师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。但和儿童交朋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,教师需要装备的是平等和真诚。
曾听李镇西博士讲起这样一件事:有一次,他在办公室,一位同学来找他借纸杯,李老师一边忙着手里的事,一边告知了纸杯的准确位置,让其自取。事后,李博士对此事进行了反思,他想:如果老师向学生借东西,学生为了尽快地把东西送到老师面前,不惜把书包倒个底朝天。与学生的态度相比,自己显得那样冷淡和傲慢。
李博士的反思也值得我们思考。长期以来,我们受师道尊严的影响,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。比如早晨我们和学生在校园相遇,先打招呼的总是学生,我们心安理得地接纳学生的问好之后才作出回应,很少有哪位老师率先说“××同学早”。这也是一种不平等。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,没有尊卑贵贱之分,教师只有放下架子,把自己放在学生的同一平面,师生之间才有平等对话的可能。
李博士从司空见惯中觉察出了不平等,像李博士这样的大家都不免有需要反思的地方,可见“平等”二字的确不容易办到,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做起。
再看笔者亲身经历的一则案例。小颖同学一直把我看作朋友,她在日记中写道:“陈老师,我想和你说说心里话,但你一定要保证不和别人说,包括你的女儿、妻子也不能说,好吗?我的压力非常大,每天放学一回家,爸爸不等我喘一口气,就逼着我写家庭作业。写好后还要完成爸爸布置的作业,什么《字词句段篇》、《语文ABC卷》、《数学课课通》、《数学ABC卷》,双休日也不例外。我简直成了做作业的机器,有时真想不如死了算了,我真的太累了,经常想哭……”
随后,学校恰好召开了家长会,我在会上恳请家长们不要用沉重的课业负担剥夺孩子们童年的快乐。在一般人看来,我显然是做了一件好事,但我忽略了孩子郑重的请求:“你一定要保证不和别人说,包括你的女儿、妻子也不能说,好吗?”所以,家长会的第二天,小颖的日记里给我留下“我不再信任你了,你不守信用”几个红笔书写的大字。我没有事先征求她的意见,没有考虑到她能否接受,说到底,我没有把她真正当作朋友看待。
当你迈过了平等、真诚两道“坎”,真正成为儿童的贴心朋友,成为学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,那么,孩子们喜欢你,敬仰你,包围你,乐于和你谈话交流,由此产生的教学效益无疑是相当可观的。
四、写童文
写作一事,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,写作范围涵盖了日记、教学随记、教育叙事、教学论文、点滴经验、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。但作为小学语文老师,还有一种文章是不能不写的,那就是为儿童而作的文,或是写给儿童看的,或是以儿童的身份写的教师下水文。
写为儿童而作的文章有一个基本要求,就是要用孩子的目光去观察世界、用孩子的头脑去思考问题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,去了解学生生活,用儿童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一篇篇稚嫩的习作。教师下水文,就是让教师站在孩子写作的角度观察生活,描写生活的各个点面,这就要求教师思维“返老还童”“返璞归真”,用孩子天真的目光、纯洁的心灵、幼稚的思维、神奇的幻想勾列事物。如果我们以成人的思维要求学生追寻生活的意义,表现人性的崇高,孩子们只能说假话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会知晓哪些熟悉的人、事、景物可写,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作文训练题目,作文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再认识、再思考的激情,才能拓展习作的思路。语文教师应敏锐地洞悉孩子们的生活及情感变化,真正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,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从学生的笔端汨汨流出。
学生的阅读也好,习作也好,都需要教师的引领,需要教师放低姿态,从云头上降到实地,下到水中,为学生现身说法,书写出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字,这才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。
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: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放低姿态、俯拜儿童,和儿童相似,跟儿童相通,你的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,你的教学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。
此文获2009年陶研杯江苏省论文评比一等奖
文章转自:
http://blog.tznews.cn/u/2694/archives/2009/14271.html --
Blogger:
chinafedora.appspot.comfedorachina.blogspot.comhcjw.spaces.live.com MAIL:
starofchina@foxmail.comQQ:183328415